周易,周易预测
周易,周易预测
周易,周易预测
周易-首页 周易-简介 周易-版主介绍 周易,周易预测 周易-免费预测 周易-服务项目 周易-四柱 周易-基础 周易-应用 周易-情爱 周易-专栏 周易-精彩案例 周易-心理咨询 周易-解梦 周易-星座 周易-算命 周易-排盘 周易-六 周易-周易研究 周易-投资预算 周易-超自然科技 周易-好文推荐 周易-命运改造 周易-论坛 成都网站建设 周易-在线留言 周易-起名改名 周易-风声水起 周易-迷信批判 周易-联系我们


【世纪对白──周易与科学(上)[转帖] 】

    太阳的节奏

  千禧年的钟声依然在地球家园的上空动荡心魄的回响。人们不是用耳膜,而是用心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国家,人类家族的每一个成员都沈浸在这喜庆的天赖之声中享受欢乐,回顾与展望。

  东西方文明对话的大旋流产生出撞击声,在地球母亲的注视下,不同职业、不同成就、不同信仰,古往今来的无数拓荒者或风流人物,都为这美妙和弦不断地呐喊和奉献过。

  千年响一回,百年一回旋。这是人类历史交响曲的节奏和旋律。它向我们展示的是万物生命的能源来自太阳,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炉周期性地、慷慨地挥洒著多彩的能量波,温暖著蓝色星球和它的行星姐妹们。每二十二年一个小周期,并以太阳黑子的天文垂象启示了古人类的文明。它以一千年为一个大周期,发动冰河期的沧桑剧变,鞭策著地球生命的不断进化。大自然严格的钟摆指导著层层包容的时空周期,向我们、向宇宙空间掀起阵阵能量潮。它也能达到我们智慧生物的精神世界吗?它能决定性地影响我们的文化艺术、社会行为和文明发展的进程吗?每当人类发现并掌握了一种新的能源,它改造自然的创造力便喷发,社会文明的发达程度便以几何极数向前跨越。耶稣圣诞、老子出关、爱因斯坦的公式、马克思的宣言……这许多千年文明历史的标点们记录了人类探求真理的步伐。它会受到浩渺的天文潮的引导吗?天文参照系的原点在何处?真的是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吗?那一刻之前呢?那一刻之外呢?宇宙背景噪声已被人类察觉。它嗡嗡作响地告诉我们甚么?人类的未来在何方?涟漪至此,许多人会自然地将思想的目光投向爱因斯坦或者霍金,他们企图用数学、物理公式来回答。而中华文明的继承者们会不无自豪地说:那个“宇宙公式”也许早已在龙的故乡诞生。这就是周易的模式。经过2000年的扩展丰富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原动力。

   文明的沟通
  有朋自意大利来,她在欧洲文艺复兴的圣地教授“周易”课。她问我欧洲学生常提问:既然中国有那么高明的学问,为什么近代的发展会落後?面对这样一个涉及面广阔的问题,我不由想到一位已故三十多年的哲人:“你将怎样回答呢?”是他曾无数次回答过从领袖、将军、学者到劳工、农夫、孩子们提出的各种疑问。他的博学和宽厚得到广泛尊重。使他无形中引导我和许多人寻找著各种真知。我刚上小学时,他就在练气功、太极拳。我上中学时,他让我看的第一本书是孔子的《论语》。他练习书法时写的最大的一幅字是出自“周易”的“劳谦”二字。他一生从事艰苦的脑力劳动,英年早逝,以致我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得到他的帮助。1987年中国首届国际周易研讨会在济南召开。欢欣之余,我意识到我无意中走在祖父和父亲的老路上,这就是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我脑海中浮现出他写的那两个字,不由得作了一首六言诗:剥历史之尘蒙,师真理而劳谦;临五州之兴革,恒坎坷而行蹇;鼎神州之精萃,震科学於鸿渐;悦国魂於中孚,首庶物乃德天。此诗印在大会论文集《大易集成》中,献给大会和为复兴中华而前赴後继、挥洒血汗的先驱们。多少莘莘学子们为拯救积弱危亡的中国,学习引进先进的西方科学文明,在翻天覆地、血与火的变革中更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具有了人类大脑功能固有的更全面的智慧。在人类探索未来,追求幸福的热情中,科学理智和周易文化的包容性,使文明一词更具备了真实的价值。今天,中国的文艺复兴已是势在必然。但是中国在新的世纪中不会恃强淩弱。他们正把新的智慧方式贡献给所有国家,促进新世纪的和平与发展。这也是我们今天倡导易学研究的意义所在。言及至此,也许有些与会的专家学者们会首肯,而另一些人会摇头。

  易学是甚么?为什么会在中国发生易的文化?怎样研究和普及易学知识?对在座各位来说可能是浅显的道理,但它经过近二十年文化开放的旅程,即使是在中国,对於易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仍然是见仁见智,缺乏广泛认同感的。或贬之为:复古、迷信、背离科学;或责之:夸张、玄虚、怪力乱神.,不一而足。这种种善意的评述常常源于对易学的不了解,对於科学知识的尊重和对社会稳定的关心。在社会变革的文化大冲撞的环境中,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是必然的。易学是中华文化的源流。这一点,学术界是比较一致的。广义的易学研究具有全息性、模糊性,广泛的函盖面涉及到人类文明的所有领域,并且是对以佛道儒为标志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的全面探索。易学是一个大钻石,人们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距离看到他的一个晶面各不相同:文化的易学、历史的易学、哲学的易学、科学的易学、军事的易学……光彩变幻,令人眩目。形成与西方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文明鲜明的对比。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结果。几百年来一些现代科学的精英已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其中,英国的李约瑟撰写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一书。在易学研究中,易学的发生原理和易学在自然科学中的价值是我最感兴趣的。因为这是它与现代科学文明对话的重要依据。对话重在知己知彼,同时学习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和易学知识才能沟通理解。在中国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使中国的文化教育模式西方化。20世纪末的中华文化的回归使人们重温旧梦。在两个同样浩如烟海的知识体系中,需要找到翻译的语汇系统沟通理解。人们将编成这本翻译工具书,在网络革命和全球化的大潮中翻阅它。在新世纪起步时,我们已处於屯卦的位置。这是第三卦“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傲慢与偏见
  1、易学四个内容中,理、象、数、占。“占”,最为江湖人士喜闻乐道,而被科学家们所不齿。我们常听到“中医没有科学理论根据,那是经验医学。”诸如此类。现代科学在西方出现最多不过四百年,远在几千年前生产力原始的社会怎么会有高水准的自然科学认识理论呢?特别是在近几十年中国社会上流行著惧怕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心理障碍,许多学者不敢於探索古代科学成果的原理。不能挑战未知世界,就没有科学的发展。

  2、廿世纪後期,亚洲经济出现了龙腾虎跃的局面。这使西方经济强国的战略家们意识到:以中华文化圈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开始苏醒并发挥出深厚的潜力,将在新世纪使环太平洋地区的力量超过环大西洋地区的势力。但是,人们更多的是从哲学论理和文化艺术层面去认识中华文明的特点。

  3、科学家们以科学理论、逻辑分析、科学试验作为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根据。分类科学体系的建立是以统计学的公理为基础的。定量的数理分析、定性的逻辑分析为工具而创造的。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引导人类挣脱神造论的思维定式,以科学哲学的精神构筑现代文明的大厦。这一脱胎换骨的过程,在史称神州的中国历史中是没有的。当然,更没有分类科学的各种独特的语言系统。反过来说,一个包罗万象的数理系统:周易,具有科学精神内含和应用价值的是难以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和理解的。中国的统治者们也曾经习惯地以中央帝国的傲慢,轻视西洋科学,贬之为“雕虫小技”。直到被洋鬼子的大炮打昏了头才开始向洋人学习。

  4、不同的语言需要翻译,理解的混乱更是火上浇油。首先,“五四运动”以後,人们为了应用科学的方便,摆脱了古典语言的羁绊,语言教育的不足又使滥用词汇成风。比如近来“形而上学”“博大精深”“某某文化”“高科技”等许多词汇,一旦时兴便到处标榜,乱戴帽子。象形的中国文字一开始便与象声的西方文字不同,一字具有多义性,这与周易模型的成因有关。使用什么样的词汇翻译西方科学的名词颇费周章。有不少词汇又是经由当年科学进步的日本转译而来,已经形成了许多误区。比如,三十年代作为科学启蒙的“大众哲学”一书已经指出:“哲学的物质,不是物理的物质”。至今许多人仍认为:“唯物论的错误在於唯眼见物质为真实”。又如:许多人仍把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一词和中国的“形而之上为之道。形而之下为之器”之意混为一谈。美国的费正清50年代就指出:西方国家的学者很难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在理论上的争论。可见沟通和理解并非学会了语言翻译就能完成。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上一个世纪为社会变革转型期的众生象进行了文学素描,辉煌而衰落的封建贵族心态与狂野而新兴的暴发平民的心理冲突,使《傲慢与偏见》这本小说具有代表性。继承发展的需求,文明对话的目标,首先应当放弃傲慢与偏见。

  汉朝以来,三千家注《易》尚各有千秋。如由西方人来研读,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说它的科学含义呢?所以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理论体系是需要用古人的一句话加以勉励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中文域名:周易风水
地址:成都市图书馆后办公区10楼(文翁路98号) 邮编:610041 7766823 位访问者
  联系邮箱tyfo@tyfohq.com 网站地图 101008975 ICP备案:蜀ICP备05001703号
本站关键词:周易预测 周易 联系人梁劲秋 电话:13350053401